English

《汤用彤全集》评介

2001-01-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汤一介 我有话说

《汤用彤全集》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由出版社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汤用彤全集》出版座谈会”。2000年台湾版的《汤用彤全集》也已面世。

汤用彤先生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学贯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学术大师之一。由于他精通内外经典,又接受过严格的西方哲学、语言和治学方法的训练,而且又有严格求实的治学精神,对人类古代文明能持“同情”而又客观的研究态度,他的一些学术著作如《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印度哲学史略》等在出版几十年后仍然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权威性著作,这使他在国内外均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全集》收入了全部我们找到的汤用彤先生的学术论著,包括若干他的手稿和书信等等,其中有三分之一是从未发表过的。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汤用彤全集》共七卷,台湾出版的为八卷,内容全同,只是编排不同。现在我把七卷本的《汤用彤全集》每卷内容简单介绍于下。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此次收入《汤用彤全集》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以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二次印刷版为底本,并把用彤先生在这部书上的眉批作为注脚加在同页书上。本书自1938年出版后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广泛的重视。该书之贡献除考订翔实,解决了许多学术界的疑难问题,特别是为写中国哲学史打通了难关,即一方面疏寻佛教思想在中国之脉络及宗派之变迁,另一方面则留意于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与本土文化之关系。因此,这部著作已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史的权威性著作。

《隋唐佛教史稿》 本卷除收入用彤先生之《隋唐佛教史稿》外,还收入他的有关隋唐佛教史方面的论文与提纲。《隋唐佛教史稿》一书阐述了隋唐时期佛教势力之消长,传译之情形,撰述之状况以及本时期宗派之概略。《大林书评》对日本常盘大定等权威学者著作中之错误作了实事求是的批评。其中提纲部分可窥见用彤先生所注意的问题。本卷收入用彤先生晚年作品两篇:《论中国佛教无“十宗”》和《中国佛教宗派补论》,其考证之精要,论述之平实,体现其为人、为学之风格。此书所包含的内容为进一步研究隋唐佛教史提供了颇有价值的资源。

《印度佛教史略》 本卷收入《印度哲学史略》和《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两种。前者简明地阐述了印度哲学自“吠陀”至“商羯罗之吠檀多论”的发展历史,该书的特点在利用了某些未被注意的汉文印度哲学资料,立论平实可靠。后者是用彤先生翻阅汉文佛藏搜集的有关研究印度哲学(除佛教外的)资料,并作了分类编辑,为学者提供了研究印度哲学极有价值的可信的资料。

《魏晋玄学》 本卷所收入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论稿》、讲课和演讲提纲以及听讲学生的笔记。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他提出了魏晋玄学是一种不同于汉学的本体之学,至今中外学者大都以此为根据把研究推向纵深发展。其关于魏晋玄学派别之论断、“言意之辨”、“贵无三派”、“向郭之庄周与孔子”、“圣人学致问题”等均为发前人之未发,而启发了后来之研究者。用彤先生本打算写一部《魏晋玄学》,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完成,《论稿》是他所发表的论文的汇集。本卷中所收提纲和学生的听课笔记可作为《论稿》之补充,或可从中了解用彤先生“魏晋玄学”之全貌。

《往日杂稿·论西方哲学》 《往日杂稿》是用彤先生的有关宋明理学、佛教史、道教研究和文化研究的一些论文,这些论文大都发表在二、三十年代,我们从中可以了解他所注意的学术文化问题以及他一贯的治学态度与方法。本卷中之《哲学概论讲授大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学哲学系讲授“哲学概论”之一般情况,并可帮助我们了解用彤先生对西方哲学之了解。在本世纪前半期,中国对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较少有学者研究,且至今研究者也不太多,从本卷中之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可了解用彤先生对西方哲学理解之功力和帮助学者阅读这两派哲学家之著作。其所译《亚里士多德哲学大纲》据汪子嵩先生说是五四运动后介绍亚氏哲学之最早者。

《校点高僧传》 本卷为用彤先生晚年完成的一项工作,作者尽可能地搜集有关资料对慧皎的《高僧传》作了较为详尽地校勘和准确的标点,并附有可检索的索引,因而它较之现存的各种《高僧传》本比较可靠和便于利用。且本卷中的《高僧传》是用彤先生《校点高僧传》书稿之全本,较之中华书局已出版之节选本或更可了解作者之用心和《校点高僧传》之价值。

《饾饤杂记》 本卷中的《康复札记》是用彤先生晚年所写的七篇论文,《读书札记》是他读佛藏和道藏的札记,卷末附有他晚年的若干封书信。从《康复札记》中,我们可以看出用彤先生考证之严谨和立论之坚实,例如《何谓“俗讲”》短短千余字,却解决了一大问题。《读佛藏札记》是用彤先生为修订和扩充《隋唐佛教史稿》所作的资料准备,我们可从其中看到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建立及其思想之脉络以及当时讨论之种种问题,可对治这段佛教史之学者有所帮助。用彤先生晚年阅《道藏》,意欲对佛道关系作进一步研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